在很多人的觀念中,秋冬才是應該進補的季節(jié),但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中有一句話,叫作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,意思是說要適應四時來養(yǎng)生,生長屬陽,收藏屬陰,所以,春夏養(yǎng)生長之氣,即為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收藏之氣,即為養(yǎng)陰。那么,春夏時節(jié)該補什么、怎么補,本期MSN中文網(wǎng)的《名醫(yī)講堂》,我將為大家詳細講解。 為什么夏天還要養(yǎng)陽 一般來說,夏天應該是陽氣比較旺的時候,中醫(yī)有一句話叫“陽逢陽旺,陰逢陰盛”,很多人會問,那為什么這個時候還要養(yǎng)陽,不會“火上澆油”嗎? 事實上,到了夏天人體容易出汗,“陽加于陰謂之汗”,出汗離不開陰和陽,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為陽在后面,推動著陰從身體里出來,叫汗。所以,如果汗出的多,傷的不僅僅是陰,一開始是“氣陰兩傷”,時間長了就是“陰陽兩傷”了。有時候大汗以后,人會感覺非常疲乏勞累,其實就是傷了陽氣的表現(xiàn)。 此外,天熱時人的本能反應是尋求降溫,但如果降溫過了頭也會傷陽。比如空調溫度太低,時間長了就容易傷陽氣,容易造成一些“空調病”。再比如,吃的或喝的太涼,喝冰鎮(zhèn)啤酒不過癮,還要再加冰塊,也會傷到陽氣。 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中很多觀點乍一看有點自相矛盾,但是仔細琢磨,它實際上是一個辯證法。我們今天說的這個“養(yǎng)陽”就是一個辨證的概念。比如有的人說,開春后就不能吃羊肉了,因為它太熱,但這和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的概念并不矛盾。假如你陽氣從來不虛,也沒有受寒的機會,就不存在補陽的問題,但一些長年怕冷的人,到了夏天就該重視養(yǎng)陽了。 女人、老人最易陽虛 很多人即使到了炎熱的夏天,手腳依舊很涼,這就是陽虛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我曾經(jīng)看過一個特別嚴重的病人,40多歲的女性,大熱天從河北來北京看病,還穿著厚厚的羽絨服,一邊拿著毛巾擦汗,一邊說怕冷,這位病人就屬于陽虛。《傷寒論》中說“陰陽氣不相順接”,陰和陽接不上了,手腳就涼。當然,它也可能有很多種原因,最常見的就是陽虛。 陽虛最常見的表現(xiàn),首先是怕冷;從舌頭上看,一般是舌體胖大,顏色淡,或者白白的,或者是水汪汪的;另外還有一個規(guī)律性的表現(xiàn)就是眼淚、鼻涕、口水動不動就流出來了,女性也可能表現(xiàn)為月經(jīng)量大,尿失禁。大笑或打個噴嚏后,尿就出來了,這是因為陽虛以后容易固澀無力。 從臟腑來講,陽虛分為心陽虛、脾陽虛、腎陽虛等,那么,如何鑒別自己屬于哪種陽虛呢?比如說心陽虛,張仲景有一句話叫“其人插手自冒心”,有點胸悶、心慌、憋氣、怕冷,這些都是心陽虛的表現(xiàn);脾陽虛,主要是消化吸收有毛病,表現(xiàn)為大便比較稀、肚子脹等;腎陽虛,大家都知道,最常見的就是腰膝酸軟等問題;還有我們上面說到的手腳怕冷,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脾腎陽虛。此外,還有一個肝,但我們不說“肝陽虛”,我們稱為“寒邪入肝”、“寒滯肝脈”等,最常見的表現(xiàn)就是小腹發(fā)涼,男的甚至會牽扯到陰囊部位。 說到容易陽虛的人群,女性相較于男性更多,從年齡段來區(qū)分,則是老人居多。其表現(xiàn)不只有手腳冰冷,還可能背部發(fā)冷,女性小肚子怕冷的也比較多,或者腰以下腿腳冰涼等,有的女性月經(jīng)不規(guī)律,有淤血,顏色發(fā)黑,怕冷。雖然表現(xiàn)的部位不同,但都有一個寒的問題在里面。 夏補陽,效果好 中醫(yī)的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是一個很好的體現(xiàn),實際上這里面還蘊含了一種中醫(yī)的預防思想。意思是不要等到冬天天冷了,陽虛加重時才想起來補,平時就要多加注意,甚至到了炎熱的夏天也要注意預防,提前溫陽補陽。 中醫(yī)的治療方法叫“因勢利導”,在夏天溫陽補陽其實是借助天時,正好這個時候陽氣壯,比冬天補的效果好,貼三伏貼、冬病夏治就是這個道理。曾有人質疑過中醫(yī)的三伏貼,對其持懷疑的態(tài)度。但我想說的是,養(yǎng)生本身就是一個修正體質的過程,效果肯定會慢。中醫(yī)的很多養(yǎng)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,堅持才是硬道理。北京市中醫(yī)藥管理局有一項課題,是觀察三伏貼到底有沒有效的。第一年時,幾乎看不出來有什么效果,第二年還沒有什么差異,堅持到第三年就開始明顯見效了。 所謂“三伏貼”更適合陽虛的人使用,不能隨意濫用。例如,屬于大火熱體質的人,貼三伏貼肯定效果不好。還有一點就是要看貼在哪里,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適合的,比如足三里,它是一個強壯穴,男女老少都可以貼,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隨便貼了。因此,不管是三伏貼也好,補陽藥也好,如果濫用可能會造成無效甚至是反作用,最后倒霉的不僅是中醫(yī)理論,更是患者自己。 空調房呆久了,泡杯干姜紅茶 老百姓常說“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勞醫(yī)生開藥方”,姜是熱性的,不管什么姜都是熱性的,生姜也好,干姜也好,泡姜也好,只是熱的程度不一樣。姜是非常好的“夏季補藥”,夏天吃姜除了補陽、溫陽,還能通陽。不管是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,中醫(yī)講究不能呆補,一定要在補的同時“通”,否則就會把一個人補出毛病來。推薦一個食療方——干姜紅茶,就是先煮干姜,用煮干姜的水來泡紅茶喝。 姜除了內服,還可以用于外治。外治法“針灸”的“灸”字,上面是一個“久”,下面是一個“火”,凡是中醫(yī)帶“火”的字都是熱性的。因此灸法對于陽虛怕冷的人最合適。姜本身就是熱性的,用其來做隔姜灸更能增加外治的效果。所謂隔姜灸就是取新鮮老姜一塊,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0.2~0.3厘米厚,中間穿刺數(shù)孔。施灸時,將其放在背部、肚臍周圍等穴區(qū),再將艾炷放在其上點燃。待有局部灼痛感時,略略提起姜片,或更換艾炷再灸。一般每次灸6~9壯,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。 此外,一些做飯的調料也可以用來養(yǎng)陽,比如桂皮、桂枝、十三香、小茴香等都是熱性的,有助于補陽。我曾經(jīng)就用桂枝、小茴香這些熱性的東西再稍微加一點活血的東西治好過月經(jīng)不調。 |
GMT+8, 2024-12-22 13: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