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近日,記者前往廿三里街道如甫村采訪,發(fā)現(xiàn)村里的文化禮堂已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。記者看見,一位年輕媽媽正指著櫥窗里的“群英譜”、“家文化”,給孩子講激人奮進的榜樣故事。
一處毫無豪華裝飾的文化禮堂,成為傳承優(yōu)秀文化的良好場所;一種再樸實不過的家庭教育,成為孩子一生前行的動力。筆者認為,小家匯聚成國家,家文化應該在引導感化年輕人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,優(yōu)良“家風”可以匯成文明風尚,成為創(chuàng)建文明城市的不竭動力。
現(xiàn)如今,文化禮堂已經(jīng)在義烏眾多鄉(xiāng)村美麗綻放。許多鄉(xiāng)村的文化禮堂設立了“家文化——— 家史、家風、家德”的內容,內容涵蓋“仁、敬、勤、和”等多方面,起到了以德化人、潛移默化、以小見大的良好作用。
家訓是我們中華文明中農耕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。農耕文明以家庭為核心,以一個村莊、部落、家庭傳承為維系,需要有序的管理,因此家訓由此產生,也出現(xiàn)了 許多著名的家訓,如朱熹的《朱子家訓》,其中的“見老者,敬之;見幼者,愛之”、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”等成為家喻戶曉的經(jīng)典名句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家族意識不斷淡化,家庭單元越來越小,三口之家取代了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大“家族”,成為最基本的社會單元,以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轉變,家風傳承失去外在約束。目前在普通家庭中早已沒有傳統(tǒng)的家訓,更多的時候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常對孩子講的那幾句話。
時代在變遷,文明在傳承,家文化在繼承中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也許,正是父母平時經(jīng)常嘮叨的樸實言語,沁人心脾、感人肺腑,成為孩子潛移默化的前進動力;再或許, 父母對長輩的尊敬,讓孩子看在眼里,學在心里。由此可以看出,家人平時的一言一行、舉手投足都是文明的傳遞、家風的繼承。有人可能會說,家風的傳承在于大 道理、大舉措,需要大動干戈、興師動眾。筆者卻認為,涓涓細流匯成江河,平時家人細小的一句句言語、一個個動作,都是最好的榜樣作用。正如如甫村的這位媽 媽一樣,現(xiàn)身說法、娓娓道來,讓文明之風徐徐吹過,潤物無聲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