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冠中喜歡標(biāo)新立異,比如他曾經(jīng)說過一句讓畫家很不爽的名言:“一百個齊白石,不如一個魯迅!比绻@話是一位作家說的,或許沖動的畫家就會直接拔刀相向了,可惜這話又是一位畫家、一位杰出畫家親口說的,弄得一班畫家只能腹誹一通。 吳冠中這樣解釋,齊白石等畫家雖然提高了社會的審美功能,但這比之魯迅作品的社會功能,分量就相差太大了。 社會功能與審美功能相比,這不是雞與鴨比嗎?這可怎么比!其實吳冠中不過是想說,畫家也需要長于思維、深于思維,只憑以往的那點技藝,已經(jīng)滿足不了欣賞者越來越見多識廣的眼光了。 畫家,需要補(bǔ)一補(bǔ)“思維之鈣”,才庶幾不會被時代所淘汰。 想來也是,當(dāng)照相機(jī)被發(fā)明并漸漸普及后,畫家就比以往更難當(dāng)了:畫得像,總是像不過照相機(jī);畫得不像,又往往讓人莫名其妙。 齊白石先生倒是說過“似與不似之間”,可這就像莊子所謂“材與不材之間”一樣,聽上去頗有道理,操作層面上卻完全無跡可尋。 怎么辦?有追求的畫家領(lǐng)悟到作品要成功,需要具備豐厚的人文修養(yǎng)與獨特的生活感悟。“讀書”,遂成了他們尋求藝術(shù)突破的一大路徑。 魯迅作品,以深厚的學(xué)問和深邃的思維為底色,難怪不少畫家一見而喜,不知不覺間就被先生的文字深深折服了。 比如木心的得意弟子陳丹青,這位能畫能寫能講的才俊,幾年間到處宣講自己心目中的魯迅,后來還將演講稿收集起來,出了一本名為《笑談大先生》的散文集。不過隨著年齡增長,后來他說自己很后悔年輕時妄談魯迅,越讀魯迅,越認(rèn)識到自己的淺薄,當(dāng)年所談,大抵只是“無知者無畏”。 再來說一下吳冠中,他雖然喜歡寫作散文,但他首先還是畫家,自然深知畫家有著獨特的其他藝術(shù)無可替代的功能。他在一篇文章中曾這樣說:“任何一個大作家,無法用文字寫出梵高畫面的感人之美,語言譯不出形象美。” “畫家朋友們,請補(bǔ)一補(bǔ)思維之鈣吧!眳枪谥械纳埔馓嵝眩瑫r至今日,不僅并未過時,可能還更為急迫吧。 |
GMT+8, 2024-10-22 16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