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應該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兒子 在咨詢師的建議下,一個星期后,雅美帶著兒子走進了咨詢室。雅美告訴咨詢師,在前一個星期里,她能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學會適度放手,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,她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把握尺度。 咨詢師特意準備了積木,雅美可以陪伴在旁邊。在這個具體的“模擬”過程中,來對雅美進行指導和建議。 像大多數(shù)孩子一樣,可可見到積木非常喜歡,很快就投入到玩的過程中了。不過,咨詢師提前給可可布置了任務,這一次,要搭一棟“大房子”。 可可開心地拿起這個,又放下那個,開始的時候,雅美還能在邊上靜靜地看,但是不一會兒,雅美就開始伸手幫忙了。她將一塊大的積木墊到最底下,但在此之前,可可卻是放了幾塊小積木,可可似乎不同意媽媽的做法,想把大積木拿掉,但是雅美卻說:“大的墊在底下才能穩(wěn)當呀!”在媽媽的堅持下,可可讓步了,開始可可還積極地參與,但是,接下來,在媽媽的插手下,可可動得越來越少,后來干脆是雅美幫助兒子完成了搭房子的任務。而此刻,可可的注意力早就不在積木上了,他開始東張西望地干別的事情了。 咨詢師詳細地記錄了這個過程。之后,與雅美分析了這個過程。雅美認識到,在這個過程中,她因為著急,而剝奪了孩子的機會,最后導致可可在搭積木上沒有了成就感,也就放棄了。 “從這件事情想一想,假設在生活中總是這么做的話,會出現(xiàn)什么后果?”我啟發(fā)道。 “孩子能力越來越差”。雅美不好意思地說道。 針對雅美長時間養(yǎng)成的包辦代替的習慣,我建議,她每天晚上能“分解”自己一天的行為,并在包辦代替的行為后面劃勾,第二天要力爭將這件事的權利還給孩子。如此一來,雅美包辦代替的習慣就會慢慢克服了。我再一次給可可布置了搭積木的任務,這一次,要搭一座小橋,同樣,雅美陪在邊上。 由于上一次媽媽的介入,這一次,可可開始表現(xiàn)得很被動,總想讓媽媽幫忙,不過,意識到問題的雅美沒有再插手,而是鼓勵可可:“ 你想想看該怎么樣?”“你覺得哪個更好看呢!”“真棒!”在媽媽的鼓勵下,可可最終完成了任務。母子倆都顯得非常開心。 有了這一次的成功體驗,雅美更加認識到放手的重要性,她表示為了孩子的成長,她愿意不斷去調(diào)整自己的行為。 為了讓雅美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鞏固習慣,我給出了如下的建議: 第一:在生活小事上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立性。比如,讓孩子自己吃飯,幫著媽媽扔掉桌子上的水果皮,嘗試著自己洗臉,哪怕洗得并不干凈,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洗小襪子、小手帕。這一方面可以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立性,另一方面,可以從小培養(yǎng)孩子熱愛生活、熱愛勞動的習慣,孩子的一生都會受益匪淺的。 第二:經(jīng)常鼓勵孩子,少用嬌氣的語言來與孩子說話。隨著孩子逐漸長大,他們也希望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可,因此,在生活中,家長盡量少用“奶聲奶氣”的語言來與孩子說話,而是試著用溫和而****的語言來與孩子對話。比如說,看到花朵可以說:“這花開得真漂亮。 倍皇牵骸斑@花花開得好漂亮。 奔议L這一行為的轉變,實際上也在告訴孩子:“你長大了,不是時時被媽媽嬌氣的小寶寶! 第三:通過童話故事告訴孩子危險所在。適度放手并不代表不對孩子的安全負責。家長一定要學會判斷環(huán)境,并認識相關的危險性。通過一些孩子能接受的方式,將這種安全方式傳達給孩子。比如,可以童話故事來傳達安全知識,也可以通過童謠,F(xiàn)在關注兒童安全的書籍已經(jīng)有很多了,作為家長可以吸取這些科學的知識,然后以合適的方法傳達給孩子。 第四:孩子遇到問題,爸爸媽媽幫著想辦法。對于雅美的兒子來講,由于長期的保護,很多適應能力被削弱,而成長需要一個過程。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這個過程,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,除了鼓勵孩子,也要教給孩子一些他可以用的方法。比如說可可不會系鞋帶,雅美可以教兒子一些最簡單的系鞋帶的方法,也可以讓他在家先試著給小熊系鞋帶,對于孩子的進步,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。這樣一來,體驗到了學系鞋帶的樂趣,也很容易就學會了。 后記: 一個月后,雅美發(fā)現(xiàn),兒子可可進步真不小,不但學會了系鞋帶,還會掃地了,昨天還幫著幼兒園老師打掃衛(wèi)生,老師也說,可可進步真不小呢! 很多時候,父母的成長與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并駕齊驅的過程,如果父母總是將關注點定在孩子身上,那很可能會忽視了問題的主要矛盾。 |
GMT+8, 2024-10-23 13: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