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歡說 “不要”、“不行”,跟家長對著干,一點兒也不聽話; 約好了去商場時只買一件玩具,結(jié)果還是看到喜歡的就賴著不走,哭鬧; 家里買了不少書,但就是不愛看,只對玩具或電視感興趣: …… 面對第一個問題,有沒有想過你的批評教育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激起更高一級的反抗? 面對第二個問題,有沒有想過你的妥協(xié)只會令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? 面對第三個問題,有沒有想過你的做法永遠只會讓你的希望成為一廂情愿? 看到這里,是否有這樣的感覺: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,我們可能不經(jīng)意間犯下了很多的錯誤,我們甚至?xí)䦟﹄S后的一連串提問感覺驚訝,原來這些看上去理所當(dāng)然的做法居然會對孩子產(chǎn)生這樣的影響!但我們并非教育專家,如何能夠準(zhǔn)確把握孩子在每一個年齡段的成長特點,如何預(yù)知孩子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,如何掌握最科學(xué)有效的解決辦法,如何找到能夠?qū)崿F(xiàn)教育目標(biāo)的有利工具? 其實,事情并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復(fù)雜,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“問題”,我們只需將其歸為三種類型,然后根據(jù)不同類型的問題找到所對應(yīng)的解決辦法,就可以輕松踏上早教之路。 第一類問題——不是問題的問題 一向聽話的丁丁2歲后突然變成了“擰脾氣”,最喜歡說“不要!” “不行!”,家長說東,他說西,什么都要和家長對著干,一點也不聽大人話,讓人又著急又生氣。 這類問題十分常見,家長最容易把它們當(dāng)作孩子的缺點,要么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,要么產(chǎn)生緊張或焦慮情緒:愛打人、搶玩具、認死理、怕生人、愛逞強。殊不知,每一個問題的背后,都代表著孩子在某個年齡段某種能力發(fā)展的敏感期。如果家長錯過它,就會喪失這種能力發(fā)展的最佳時機,日后要想再彌補,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,成果也不顯著,嚴重的將永遠無法彌補。就像問題中的丁丁,正處于自我意識發(fā)展的敏感期,而自我意識的發(fā)展在2-5歲期間,最突出的表現(xiàn)就是“叛逆”。如果家長把這種“叛逆”作為負面問題來對待,并且采取一些不恰當(dāng)?shù)膽B(tài)度,則不但不能夠令孩子變得聽話,反而會壓抑了他的自我意識發(fā)展,影響其今后完整人格的建立。 專家總結(jié):這類問題非但不是壞現(xiàn)象,反而是提醒家長: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正處于最佳發(fā)展的敏感期,屬于“不是問題的問題”。我們要做的,只是尊重它,找到正確的方法對待它,使用恰當(dāng)?shù)墓ぞ呓鉀Q它。 |
GMT+8, 2024-10-23 17: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