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兒每天都和媽媽一起做手工,因為興趣所致,精神非常集中,她們折紙鶴、折飛機,給燈籠上顏色。家里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燈籠,各式各樣的五角星、圣誕樹還有小鳥,每天都像過節(jié)。
女兒小時候很胖,像年畫里的阿福,因為太胖,動作看起來有些笨拙。老師認為這孩子笨手笨腳的,不是跳舞的料,一般不安排她參加幼兒園的文藝表演、跳舞等活動。 記得有一次,好不容易派上了一個青蛙媽媽的角色,女兒為這角色激動了很多天,沒想到一場感冒發(fā)燒過后,青蛙媽媽的角色又失去了。女兒情緒很低落,變得不愛說話了,很自卑,整天躲在媽媽的身后。母親傷心極了,因為她知道這件事情如果處理不好,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。 有的孩子就是因為一些小事處理不當而患上孤獨癥的。為了讓女兒盡快振作起來,我們想了各種辦法,首先想到的是帶她外出旅行,分散她的注意力,從而淡化這件事情對她的影響。但旅游只是短期的,而心理的疙瘩需要時間才能撫平。 有的朋友建議,陪孩子鍛煉身體,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,我們覺得這個建議挺好的。因此,每天陪女兒打球、慢跑、做游戲,風雨無阻,玩得很開心,這事情很快就過去了。 有一天,正在陪女兒踢球,遠處飛來的一架紙飛機突然啟發(fā)了母親的想象力,她說手工做玩具我們也會,而且能變出更多的花樣。如果女兒和媽媽每天都創(chuàng)造出新的玩意,對孩子是多大的鼓勵! 我們買來了各種顏色的蠟光紙,同時向窗簾店要了很多布頭布尾,開始制作工藝品。一天下來,我們家變成了手工作坊。母女倆陶醉在藝術的創(chuàng)作中,忘了做飯,忘了看電視,也忘了那只青蛙媽媽。當?shù)谝恢患埓滤臅r候,她們興奮得幾乎要哭了。 教育專家尹建莉的話很有道理:“在孩子幼小的時候,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可能蘊含著教育意義,都可能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起到關鍵作用。父母親只要多花一些心思和時間,就能讓孩子煥發(fā)出創(chuàng)造性的活力! 為了陪女兒做手工勞動,家里收集了很多廢舊材料,特別是粗糙的瓦楞紙箱存了一大堆。這種廢舊的瓦楞紙,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。它輕便,有一定的強度,又容易著色,很適合小朋友用來做立體造型。 當時我們家的許多動物雕塑,飛機模型,甚至素描肖像的畫框都是用這種瓦楞紙制作出來的。其中一頭牛的立體造型參加當年的展覽,曾經引起不少觀眾的興趣,他們誤以為這件展品是金屬制品。其實這頭牛是地道的瓦楞紙制品,只是著色時做了逼真的仿銅處理。 用厚紙板制作工藝品并不復雜。首先在厚紙板上畫出動物的平面圖形,并分別把動物軀體的各部分畫出來,這是工藝造型的結構圖。用剪刀、美工刀按圖把動物的各部分剪下。粘上膠水,按動物的具體結構,把它組裝起來。如果結構設計得巧妙,甚至不用膠水也能固定得很穩(wěn),像高明的木工師傅做家具,不用釘子和膠水也能解決問題。最后,在動物身上涂上水粉顏料就行了。 這種立體構成的動物造型做起來不難,但對孩子的動手能力很有鍛煉價值。同時對孩子立體思維的形成也有幫助。只要肯動腦、肯動手,瓦楞紙還能做出各種各樣有趣的東西。 有一次,母女倆用紙板做出了一條“活動”的美人魚。她們是從傳統(tǒng)皮影中得到啟發(fā),設計出來了一件動畫片里的小玩具。母女倆先從紙板上畫出美人魚的動畫形象,用針線將頭部、軀干、四肢連接起來,用粗線頭打結,美人魚的頭部、腰部、雙手和尾巴都有了活動的關節(jié)。在人的幫助下,美人魚便活動起來了,很有趣。 媽媽還一針一線地教女兒用碎布拼做小枕頭,縫制小書包還有大眼睛的布娃娃。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,女兒的手變得靈巧了,她做出來的東西很漂亮。各種工藝品通過她的勞動創(chuàng)造,擺滿了桌子、柜子,有的還送給了其他小朋友。 女兒每天都和媽媽一起做手工勞動,因為興趣所致,精神非常集中,她們折紙鶴、折飛機,給燈籠上顏色。不多時,家里便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燈籠,掛滿了各式各樣的五角星、圣誕樹還有小鳥,那個時候,我們家每天都像過節(jié)。 在我看來,這是女兒的藝術作品,和幼兒園表演的青蛙媽媽角色同樣重要。因為這些作品讓她有了成就感,周圍的阿姨和小朋友對她的稱贊讓她找回了自信。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能讓人不快,但很快就會過去的。人生中遇到的一些挫折,可能正好給人們提供一個改變自己、鍛煉自己的機會。據(jù)女兒說,大學期間,因為她手工出色,設計的制作作業(yè)完成得很輕松。還常常幫助同學改裝衣服、裙子什么的,很愜意。 如今中國家庭的構成幾乎都是兩個大人和一個孩子。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學習看成至高無上的任務,成績是唯一的目的。因此一切家務事通通由父母包辦了,分擔家務勞動的孩子很少。城市的孩子大多養(yǎng)成了“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”的壞習慣。以致動手能力越來越差,很多大學生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會洗,飯碗也不會刷,床鋪不會收拾,大學生的宿舍臟亂是很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孩子的這些毛病是由父母嬌慣出來的。 據(jù)一些資料披露,中國的留學生在國外普遍缺乏獨立自主能力。只有讓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時才開始尋找“活路”,很被動。 而國外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(yǎng),孩子自己動手成了與生俱來的習慣。他們從小分擔家務勞動,大一點的孩子暑假打工掙零花錢十分普遍。全社會視勞動為光榮,在歐洲有的國家,公民不論貧富差異,不論職位高低,在家里凡事都自己動手,修車、油漆房子、修建草坪,能干的都自己干,孩子們受到好的影響從小就習慣于勞動。中外少年各方面素質相比,在獨立自主方面我們確實是落后了,應引起全社會的注意和警醒。 |
GMT+8, 2024-10-23 03: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