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現場做重陽糕 線上直播重陽活動 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餌,飲菊花酒,云令人長壽。”據說,重陽節(jié)的習俗始于遠古時期,在春秋戰(zhàn)國基本成型,到了西漢得到普及,唐代以后開始進入鼎盛期。 據《義烏民俗》記載,九月初九重陽節(jié),士人登高宴賞,以茱萸浸酒飲之;家制牡丹糕、方糕,戚友互相贈送。另外,義烏還有祭拜胡公之俗。傳說北宋永康人胡則曾奏請朝廷免除婺衢二州的身丁錢(成年人人口稅)。百姓感恩他,在他死后奉為神,稱“胡公大帝”。宋代以后,義烏人每于農歷八月后半月,成群結隊到永康方巖供奉胡公神像的赫靈廟朝拜。 登高 據說,早在戰(zhàn)國時代民間就有重陽登高習俗,到了漢代逐漸盛行。西漢劉歆《西京雜記》載:“三月上巳,九月重陽,使女游戲,就此祓禊登高!碧拼⒄脚鷾手仃枮楣(jié)令,大詩人李白在《九月十日即事》中寫道:“昨日登高罷,今朝更舉觴。菊花何太苦,遭此兩重陽?” 這幾年,德勝巖、大寒尖等地成為義烏人重陽登高的熱門之地。關于“重陽登高”,《義烏市志》中有這樣一段表述——九月九日是重陽節(jié),士人登高宴賞,“以茱萸浸酒飲之。家制牡丹糕、方糕,戚友互相贈送”。南宋以來,民間于重陽時節(jié)興拜胡公。八九兩月,十八九歲男青年時興跑路去永康縣方巖拜胡公,當天來回,年紀大的也有去方巖拜胡公的。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日等都去胡公廟會眾,重陽節(jié)前數日抬胡公神像,至德勝巖朝拜赫靈行廟胡公神像。迎胡公隊伍稱“重陽案”,儀仗執(zhí)事長達數里,羅漢班、三十六行、大頭和尚、走馬、高蹺、打湘蓮等沿途表演。重陽節(jié),后宅巖前曹村與義亭銅山巖都興廟會,其他有胡公廟的地方還演戲。 賞菊飲菊花酒 菊花是中國的名花,是梅、蘭、竹、菊四君子之一。唐代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中也寫道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重陽節(jié)賞菊、飲菊花酒極為普遍。菊花可以祛寒、祛毒,所以重陽節(jié)又稱“菊花節(jié)”。時至今日,每年重陽節(jié)期間,全國各地仍有不少公園會組織大型菊展,并將菊縛扎成各類動植物、人物等造型,十分美觀。 菊花含有養(yǎng)生成分,重陽佳節(jié)飲菊花酒,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習俗。人們在九月九日這天,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,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,然后一齊用來釀酒,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。傳說喝了這種酒,可以延年益壽。時逢佳節(jié),清秋氣爽,菊花盛開,窗前籬下,邀三五知己一起賞菊、飲菊花酒,別有一番情趣。尤其是詩人們,賞菊飲酒,吟詩唱酬,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。 吃重陽糕 重陽糕,也叫“花糕”“菊糕”“發(fā)糕”等,一般以米粉、豆粉等為原料,發(fā)酵,點綴以棗、栗、杏仁等果料,加糖蒸制而成,為重陽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食品。由于重陽節(jié)普遍有登高習俗,但在平原地區(qū)無山可登,因“糕”與“高”同音,故而以吃糕代替登高,寓意步步登高。元代學者熊夢祥在他的《析津志》中是這樣表述的:“九月九日,都人以面為糕,饋遺作重陽節(jié)! 佩茱萸·簪菊花 有報道稱,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,人們認為在重陽節(jié)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;或佩戴于臂,或做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,稱為茱萸囊。除了佩戴茱萸,婦女還有頭上戴菊花的習俗。唐代就已經如此,歷代盛行。古代有重陽節(jié)插茱萸的習俗,所以重陽節(jié)又叫作茱萸節(jié)。茱萸入藥,可制酒養(yǎng)身祛病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。茱萸香味濃,有驅蟲祛濕、逐風邪的作用,并能消積食、治寒熱,所以在重陽節(jié)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。 除上述這些習俗外,古代的一些游牧民族有重陽節(jié)圍獵、射箭、賽馬的活動。由于秋季多風,放風箏也是重陽節(jié)重要的活動之一,寓意辟邪驅疫,乞求家宅平安、家人康健。 |
GMT+8, 2024-10-23 09: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