垃圾分類關系千家萬戶,看似是微不足道的“小事”,卻牽著民生、連著文明。作為垃圾分類的先行先試城市之一,義烏在2018年全面啟動城鎮(zhèn)生活垃圾分類工作。近年來,我市連續(xù)多年獲評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優(yōu)秀縣(市),截至目前累計創(chuàng)建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街道3個、省級示范小區(qū)44個。 成績取得的背后,除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、各個部門的齊抓共管外,還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,這其中就有廣大垃圾分類志愿者的積極參與。稠城街道就有兩位積極投身垃圾分類的殘疾人志愿者,他們的事跡讓周圍市民人人豎直大拇指。昨日,記者采訪了他們。 在“小崗位”上實現“大價值” 43歲的王師傅是河南人,因為一場意外,他失去了右手。來義烏12年,他一直從事環(huán)境清潔方面的工作。自2019年稠城街道垃圾分類“兩定四分”模式正式啟動以來,他便第一時間到社區(qū)報了名,做一名垃圾分類志愿者。沒想到,這一干就是3年多。 “早上是6點到9點,晚上5點到8點。”自上任“垃圾分類監(jiān)督員”這個崗位以來,這兩個時間段內他在點位上從不缺席,風雨無阻。一般來說,每天5點半他就會準時到崗,先整理崗亭,將點位上部分亂丟的垃圾進行整理分類,然后等待清運。待清運完成后,再將所有的垃圾桶進行清洗、擦拭,確保每一個垃圾桶都擦干凈、擺整齊。 時間久了,王師傅勸導分類也有自己的一套:碰到年紀大、不會分的居民,雙方又語言不通,他就會把他們領到垃圾桶邊介紹:“能賣錢的瓶子紙板放這個藍顏色的桶,吃的放綠桶,紙塑料袋放灰桶,燈管油漆桶放紅桶”;碰到不配合分類的居民,他就只能苦口婆心,耐心講解垃圾分類好處和意義;而碰到小孩主動分類的,他都豎起大拇指夸贊一番。對于這位“多面”的志愿者,周圍居民好評如潮。 “被需要是一種幸福!”在王師傅看來,自己來當志愿者的初衷,就是希望“被需要”,實現個人價值。 小區(qū)里的“熱心腸” 和王師傅相比,劉大伯投身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的時間相對短些,他是去年6月才剛剛加入這個行列。他的腿因曾經受過傷,行動稍有不便。平日里,他為人隨和,對左鄰右里的事也很熱心腸。 自從成為垃圾分類監(jiān)督員后,他兢兢業(yè)業(yè),絲毫不敢懈怠,遇到來投放垃圾的居民也是客客氣氣的,彼此相處融洽。用家里人的話來說,“拿這個當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來做,從不遲到早退,對點位上的事很上心,把崗亭收拾得比家還干凈。” 雖然在點位上服務不足一年,但周圍居民對這位做事認真、為人熱情的志愿者已是很熟絡。一些孩子路過崗亭,會停下來喊聲“爺爺好”;不少來此投放垃圾的居民,也會駐足和他打個招呼,閑聊幾句。 有時,也會有熟絡的居民問他,會不會因為自己的身體不便而自卑懊惱。對于這些善意的問詢,他都笑著回答而且很坦然:“當然不會,殘疾人不是照樣可以參加奧運會么?我雖然不能像運動員那樣為國爭光,但也能自強自立地走入社會、融入社會、服務社會,這樣也挺好的!” |
GMT+8, 2024-10-25 15: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