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年,隨著各種國外早教理念的引入,一群五六個月大的嬰兒開始“走”進“校園”——大大小小的早教機構(gòu),按時和爸爸媽媽去“上課”。這些早教機構(gòu)的學費不菲,有的所謂“名班”一年僅學費就要上萬元,堪比大學的學費。那么,國外幼兒早期教育又是如何進行的?他們更注重培養(yǎng)孩子的什么方面呢? 美國 教育部推廣培訓“父母輔導者” 美國幼兒教育是從生命第一天開始。創(chuàng)辦“從出生到3歲”培訓班,以1981年密蘇里州教育部創(chuàng)辦的“父母作為老師”(PAT)的項目最為著名,目前該組織已將它們的項目推廣至全美47個州,培訓了8000名“父母輔導者”。這些工作人員主要是每月對每一個家庭進行一小時的家訪。 美國的另一項以家庭為基礎(chǔ)的父母教育計劃,稱作HIPPY計劃: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指導計劃。該計劃得到了當時美國總統(tǒng)的支持。HIPPY計劃直接把培訓帶入家庭,計劃中的母親們每周受到一次訪問,每隔一周參加一次與其他父母們的集 會。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,因此,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(yǎng)其自我服務(wù)技能。他們認為,自我服務(wù)技能的掌握,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,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。嬰幼兒的自我服務(wù)技能包括:系鞋帶、穿衣服、扣紐扣、拉開或拉上拉鏈、洗臉、刷牙、梳頭、吃飯、上廁所等等。 在美國,老師認為交給孩子學習能力比教會他做幾道算術(shù)題更重要。他們不會將不屬于這個年齡段的知識技能硬灌輸給孩子,而是崇尚讓他們多動手、多體驗,在各種益智、團隊游戲中學會體驗和探索的本領(lǐng),更主動更交互地認識周圍的事物。 |
GMT+8, 2024-10-23 11: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