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、“我”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差。 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欲望,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,明知是不對的事仍要去做,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的。 5、“我”判斷是非的能力差。 隨著年齡的增長,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逐漸增多,他們周圍生活中有一些不好的事例,由于孩子辨別能力差,好奇心強,往往也去模仿。 6、父母對“我”的懲戒不嚴。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,孩子做了錯事,家長無動于衷,從不追究,甚至還縱容、袒護。孩子看不到自己錯誤造成的不良后果,認為做錯事和沒做錯事一個樣,也就感到無所謂了。 爸媽可以這樣做: 其實犯錯是一種心理需要。孩子小時候犯一些錯誤,通過錯誤來確知與外界或他人的關(guān)系,可以獲得對犯錯的“免疫”。我們觀察到這樣的現(xiàn)象,小錯誤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錯誤,究其原因,是沒有犯錯的經(jīng)驗。犯錯是孩子的權(quán)利,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!當(dāng)然,并非一定要鼓勵孩子去犯錯,順其自然比較好。 1、不要急于批評孩子的錯誤。 當(dāng)孩子犯錯誤的那一刻,其實他們內(nèi)心是有受驚的,如果父母馬上過來批評他,不僅不會讓孩子犯錯的行為減少,反而會增加發(fā)生的機率。父母要做的是蹲下來跟孩子保持同等水平的高度,這樣會讓孩子從犯錯的驚嚇中得到安全感,然后關(guān)心地詢問孩子,再后認真聽孩子講述過程,最后指出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。 2、跟孩子好好地解釋。 當(dāng)孩子犯錯后,家長也許也生氣地指責(zé)孩子,但事后又會后悔。很多家長在意識到自己錯了之后又不想在孩子面前道歉,況且本來就是孩子犯了錯誤,所以也不會因為自己對孩子的懲罰過激而去彌補什么。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家長的想法和觀念就錯了,我們不一定要給孩子道歉,但至少應(yīng)該對自己的過于嚴重的批評向孩子解釋。說之所以發(fā)那么大火是因為怕她受傷,擔(dān)心她等一些盡量從為孩子著想的角度去跟她說。然后,要耐心的聽孩子講述犯錯的情況,這樣也可以幫著給孩子分析,解釋,告訴她下次需要小心。 |
GMT+8, 2024-10-23 15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