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在與跨國公司的后合資合作時代,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,傳統(tǒng)大牌的正統(tǒng)企業(yè)各自聯(lián)手就位后,就只能剩下小角色的折騰,這是后合資時代的特有景象,不必驚奇,靜待下一個。 無論是否存在隱藏于背后的北汽力量,還是世爵汽車CEO穆勒曝出的尋找中國伙伴那一對三式的談判傳聞,似乎都已經不太重要。過去10多天,薩博及其東家世爵聯(lián)手中國民企華泰,為中國汽車界上演了的,真如一趟單程的過山車,起點和過程都令人嘆奇,似乎還不是結尾的結尾,更讓人崩潰,整個過程迅疾到幾乎沒有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讓人回味。 盡管在對外界的口風中,華泰和薩博表態(tài),還在談判合作的可能。但在眾人的驚嘆之中,這一切似乎恍惚而過,很多人已經認為,故事已經結束了。在千篇一律的批評、質疑之后,華泰與薩博的婚約還未真正進入殿堂,實質卻宣布分手,難道人們的質疑就如此之力量?是誰主導了這一切?從雙方這么快就曝出對對方經營或者生產條件不滿來看,不光是發(fā)布會,其實很多東西雙方都沒有取得信任就匆忙發(fā)布。 那么,為什么會這么著急? 我們無法斷定傳言的北汽究竟施加了多大的能量,或者說,世爵和薩博的真正意圖,正像有人分析的那樣,是借華泰來施壓北汽,逼迫北汽出山。按此,當了電燈泡的華泰真能如有人分析的那樣,依此抬高自己,借機炒作一把?我看未必。 我寧愿認為,這是沒趕上趟的的中外企業(yè)在中國汽車在后合資時代對已過時代的惶惑掙扎,這本身積極的,但卻因為諸多原因而不能成行。因此,沒必要對雙方直面痛批。也許,今后三三兩兩的事件,還會上演。 民營企業(yè)靈活自如的特性,讓人更樂于相信炒作之嫌。尤其是前年四川民企騰中收購悍馬案,也已鬧劇收場。但是,同樣是民營企業(yè),李書福帶領的吉利卻將更大的歐洲品牌沃爾沃納入囊中,這提高了人們對于民營企業(yè)的自信。 但是,相比此前吉利收購沃爾沃人們更樂于看到極大可能性而報的期待,華泰與薩博的閃離,也許沒人真正會感覺到落寞。當世爵、薩博、華泰這樣3個對中國人來說都還很不起眼的汽車品牌站到一起的時候,一開始,人們就沒有抱多大期待,也因此,媒體空前的關注,一直是帶有質疑和批評的,但是當事情如此戲劇性時,我們就不能僅僅關注事情本身。 在中國汽車后合資時代,經歷大浪淘沙被篩選出來還未聯(lián)手中國企業(yè)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車企們,注定要比早來中國的前輩們有較少的談判籌碼和條件。我不相信穆勒的說法。他說,與之進行談判的中國合作伙伴有3個,但都提出了讓他無法拒絕的條件。是中國企業(yè)對薩博如此看好,還是再很難攀上外資汽車巨頭只有如此屈尊,抑或是薩博挑三揀四? 我不相信此類說法,薩博停產剛恢復生產,處于巨虧境地,其產品定位和品牌力,對任何一個接手的中國企業(yè)來說,絕不是輕松的,何況華泰。穆勒的大話,其實在抬高自己,求的在中國找到一個更好的伙伴。如果華泰是誠心的,真應該為華泰找這樣一個伙伴而悲哀。 其實何止華泰和薩博,早在2009年收購悍馬案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,有識之士就已經意識到,這是中國汽車后合資時代,由不起眼的角色為了吸引眼球,并借助中國資本的力量(當然民營資本居多,國有不敢試水),迅速攀得外資,抬高身價。 在這個過程中,外資借助中國企業(yè)的猛勁,一下子空前提高曝光率,引起世人關注,并借此覓得更好的出手機會。可惜當初的悍馬實在“太大太笨”,騰中過后沒人敢接手,但是打法是一樣的。薩博或許就是此招,要不,雙方發(fā)布會后,北汽的身影隱現(xiàn)。此后穆勒飛赴美國會見同樣飛赴美國的北汽高管。 這一切難道都是巧合? 我很佩服雷諾-日產CEO戈恩對待雷諾引入中國合資的態(tài)度,由于日產在中國鐵定只有東風一個合資伙伴,戈恩對待雷諾國產最佳的回答,永遠是“還不是時候,合作對象一定是東風!边@讓東風贏得了強烈的信任,又時時試探雷諾的未來之舉,保持距離,但有親近感,以待時機成熟,而不是倉皇無序。 因此,正像上文所述,在與跨國公司的后合資合作時代,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,傳統(tǒng)大牌的正統(tǒng)企業(yè)各自聯(lián)手就位后,就只能剩下小角色的折騰,這是后合資時代的特有景象,不必驚奇,靜待下一個。 |
GMT+8, 2024-10-22 21: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