刈包原是發(fā)源自福州的一種臺灣人過年時節(jié)的特色小吃,也是臘月祭神時的必備食品,這種傳統(tǒng)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不料這古早味的刈包最近卻在大洋彼岸的紐約非常流行,甚至有老美一吃就是4個,就連高收視的美食節(jié)目也邀約華裔師傅教大家制作,而且刈包還被紐約雜志評選為“包子類最佳食品”。 刈在臺語里讀“掛”,意思是切開來包進(jìn)去,音譯成普通話就是“掛包”。傳統(tǒng)刈包是用紅椒、大蒜、海山碧等調(diào)料燒制五花肉并將其填進(jìn)面餅食用的一種味道極香濃的食品。據(jù)說從前臺灣不少人家里比較窮,只有過年過節(jié)才能吃到刈包,因為那時的鹵肉和酸菜在普通人家是比較奢侈的美食,因此刈包也象征著幸福的滋味。 正宗古早味刈包,要在巴掌大小的松軟面餅中夾入片狀的鹵五花肉、酸菜、花生粉和香菜,咬一口外皮香甜松軟、鹵肉濃香嫩滑,爽脆的酸菜在提味的同時又可中和鹵肉的油膩,嫩滑滋味真是無與倫比。而且由于刈包外形酷似老虎的大嘴,看起來就好像老虎咬著一塊豬肉,所以別名又叫做“虎咬豬”。 近年臺灣商人將這種傳統(tǒng)食物重新包裝,在內(nèi)餡中變換了許多花樣,例如加入雞排、牛肉、煎蛋甚至豬舌等等,也因為這個緣故,不少人昵稱刈包為“臺灣的漢堡”。
原料: 溫水150克、酵母1/2小勺、普通面粉180克、普通面粉120克、糖25克、油2小勺。 做法: 1、把步驟一中的原料混合均勻至沒有干粉即可; 2、蓋保鮮膜,放置溫暖處發(fā)酵兩小時; 3、把步驟二中的原料倒入發(fā)酵好的步驟一中; 4、用手將原料揉至光滑,醒10分鐘; 5、將光滑的面團(tuán)均分成8份; 6、取一份面團(tuán),單手滾圓后用掌心將面團(tuán)按成圓餅裝; 7、接著用搟面杖搟成直徑約10公分的圓形薄餅狀; 8、用刷子蘸一下食用油,均勻的在面餅上薄薄的刷一層; 9、將刷過油的面餅對折,放在鋪有薄面粉的案板上備用; 10、依次將面團(tuán)做好,發(fā)酵30分鐘后放入鋪有籠布的蒸鍋中; 11、中火做開水后,繼續(xù)蒸至10分鐘即可出鍋。
原料: 五花肉、姜片、老抽、蒜瓣、八角、花椒冰糖黃酒鹽桂皮香葉辣椒。
做法: 1、把五花肉洗凈后切成大塊的片狀; 2、炒鍋做熱后倒入少許食用油,放入八角、花椒爆香; 3、接著放入姜片,蒜瓣翻炒幾下; 4、放入肉塊倒入黃酒略微煸炒片刻; 5、加入老抽、鹽、水及敲碎的冰糖,香葉及桂皮; 6、待水開后撇去浮沫; 7、蓋鍋蓋,轉(zhuǎn)小火慢燉兩小時; 8、掀開鍋蓋轉(zhuǎn)中火收汁,至湯汁濃稠即可關(guān)火; 9、取一片鹵肉夾入面餅中; 10、放適量酸菜、香菜,最后撒上一些花生粉就可以吃了。
|
GMT+8, 2024-10-23 11: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