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里有吳可夫民居、金重輝故居、徐天喜民居等歷史建筑,經(jīng)過這些年打造,搖身一變成為旅游景點。”昨日,廿三里街道廿三里村村民金大爺,指著路邊的指示牌開心地說。金大爺口中說的即是義烏打造的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。 在廿三里街道埠頭村的一公示牌前,村委會副主任張?zhí)m進正指導村民用手機掃“浙文惠享碼”:“在這里,大家能方便地了解到埠頭村周邊8個家門口服務點的基本情況和開放時間等信息。這些服務景點為大家提供多樣化的便民服務,各類人群都可進入、可參與、可共享! 或許有人會問,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的“15分鐘”指的是步行時間,還是車行時間? 實際上,廿三里街道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,指的是以村、社區(qū)為圓心,步行15分鐘,約1~1.5公里劃圈,圈內必須有3個以上公共文化設施。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衡量了村民的生活便捷度與幸福感,在“小細節(jié)”里體現(xiàn)“大民生”,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。金大爺說:“高樓建多了,有了這個生活圈,縮短人們活動的距離,加深鄰里之間的感情,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。” 在江東街道塔下洲社區(qū),這個“圈”被進一步細化:出家門1分鐘,就能到達社區(qū)文化活動中心;出小區(qū)向西走8分鐘,可抵達江濱健身步道;向北步行約7分鐘,就來到了義烏市文化廣場。 “群眾能夠更方便快捷地找到文化、休閑、藝術、體育等設施和場所,生活內容變得更加多姿多彩,生活品質也在攀升。”市民趙先生很認可打造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。 去年以來,義烏扎實推進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建設,以數(shù)字化手段打造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應用平臺建設,做好“人口賬、資源賬、成本賬、地理信息賬”四本賬底數(shù)排摸,采集基礎設施數(shù)據(jù)3600余條,了解群眾對身邊公共服務設施的意見與建議、按標準測算出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短板、以人為本科學前瞻配置和補齊公共服務設施,并在全市12個省級未來社區(qū)(鄉(xiāng)村)開展公共服務資源缺漏項增補試點,提升群眾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。 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是以村、社區(qū)為圓心,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,科學合理配置教育、衛(wèi)生、養(yǎng)老、文化、體育、助殘、托育七大領域公共服務資源,它是和居民生活聯(lián)系最密切的圈層。 在江東街道雞鳴山未來社區(qū),社區(qū)通過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應用平臺,精準掌握社區(qū)教育、衛(wèi)生、養(yǎng)老等七大類設施的地理分布及評價得分情況,并針對其中存在短板的養(yǎng)老、體育兩個領域補缺設施項目,完成了社區(qū)智慧健康站、中央食堂兩個養(yǎng)老健康項目建設并已投入使用,翻新社區(qū)羽毛球場、籃球場、乒乓球桌、廣場舞公園空間,嵌入式新增兩個籃球場,擴大公共服務資源有效供給,切實改善社區(qū)居民的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體驗。 市發(fā)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建設更多“有圈有品”的“15分鐘公共服務圈”,讓百姓擁有更多舉步即達、“抬腳”就到的文化空間和活動,為精神富有加碼。 |
GMT+8, 2024-10-24 05:15